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,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,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。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《隐私声明》

数字身份认证落地,跨境数据合规迎新标

2025-08-05

2025年7月15日,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“办法”)正式施行。

办法构建了以“网号+网证”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身份认证体系,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可信身份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, 目前,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已在部分互联网平台和政务服务、教育考试、文化旅游、医疗卫生、邮政寄递、交通出行等行业领域开展了试点应用。

一、网络身份认证新规的核心变革

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以“网号+网证”为核心:

网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网络身份符号,与公民真实身份一一对应,但剥离了姓名、身份证号等明文信息;

网证则是承载网号及非明文身份信息并通过算法加密的动态凭证,将身份信息转化为“数字密码”,平台仅能验证身份真实性,无法获取用户原始身份数据,实现“信息零暴露,可用不可见”。

“网号+网证”的适用场景:

凡是在互联网服务中需要登记、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,均可以使用网号、网证依法进行登记、核验。

预计可重点覆盖领域包括:

  • 政务服务:在线办理社保、税务等业务;
  • 互联网平台:电商实名注册、社交账号管理;
  • 公共服务:医疗挂号、交通购票、教育考试验证等。

申领流程:






  • 用户需下载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”,通过支持NFC功能的手机读取实体身份证信息,完成人脸识别验证后即可设置网号。






  • 针对未成年人,办法设置了分级管理:不满14周岁的需监护人代为申领,14-18周岁的需在监护人监护下申领。

二、跨境企业的合规挑战与应对

在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,对于跨境企业来说,新规带来的不仅是合规要求的变化,更是数据管理效率的提升。

数据出境风险显著降低。传统模式下,跨境企业处理用户身份信息需面临复杂的出境安全评估。而网证认证中,第三方平台仅获得加密认证结果,不涉及原始身份数据存储,大幅降低了企业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压力。

新规严格遵循“最小必要”原则,明确规定:当用户选择使用网号、网证并通过验证时,“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”,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同意提供的除外。这一要求直接约束了企业收集用户信息的范围和方法。

企业身份认证成本优化。新规实施前,外资企业常需投入大量资金自建或接入商业身份认证系统。如今,通过接入国家统一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,企业可直接调用标准化接口完成用户认证,尤其对于平台企业而言,采用网证认证可使企业的身份核验系统建设成本显著降低,同时避免花费大量因数据泄露造成的征信修复和舆情处置费用。

三、实施路径与合规操作要点

跨境企业要有效落地新规要求,需要系统性调整现有运营机制。

  • 第一步:技术系统改造。评估现有身份认证系统与网证机制的兼容性,嵌入公共服务平台接口。对接过程中需确保系统满足动态凭证验证要求,网证采用“8位非连续数字口令每30秒自动更新”的安全机制。

  • 第二步:业务流程重构。重新设计用户注册和认证流程,在用户选择使用网证认证时,严格避免额外收集明文身份信息,同时需保障未使用网证的用户与传统用户享有同等服务权利,并保留传统身份核验方式(如上传身份证、短信验证等)。

  • 第三步:合规体系升级。更新隐私政策,明确告知用户网证使用方式和数据处理规则。





  • 第四步:跨境数据策略调整。对于必须出境的身份信息,企业需特别注意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:“公共服务平台处理的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应当在境内存储;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,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”。





结 语

新规实施之际,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对接400余款APP,累计下载量超1600万次。随着更多政务服务和互联网平台接入,网证认证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。对跨境企业而言,这套机制不仅是合规要求,更是提升数据管理效率、降低运营成本、增强用户信任的战略工具,蕴藏着跨境企业扎根中国市场的信任基石。


-END-











咨询我们
请填妥以下表格,我们会尽快回复您的咨询
  • 女士
    先生
  • 中国境内
    中国境外
  • ODI服务
    FDI服务
    基金服务
    跨境税务
    外汇服务
    银行及支持服务
    离岸咨询服务
    公共政策服务
  • 网页搜索
    公司网站
    产品册页
    市场活动
    他人推荐
    社交平台(微信、知乎、领英等)
  • 我已阅读、确认并理解《隐私声明》,并同意其中内容。